上周,导演冯小刚在参加一档名为《我看你有戏》的综艺节目时,炮轰了综艺节目改编成大电影的现象,认为“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人民日报》随后加入“战局”,认为冯导的言论过于偏激,同时告诫冯小刚有这闲功夫说别人,不如自己好好去拍电影。
于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与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在2015年的春节前夕,隔空点开了炮仗。已经进行了两个来回,迄今为止。
因为两者的地位,这件事纷扰在所难免。我们觉得冯小刚在“维护这个行业的尊严”的时候,有些话的确说得漂亮,但是从商业上说,有四个硬伤不得不提。
“6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
通常一部院线电影的拍摄周期为90天至120天,冯小刚认为仅用“6天就拍摄完成”的综艺电影——事实上就是指《奔跑吧!兄弟》——显然是粗制滥造,不负责任的
这种对比是有失公允的,主要是因为冯小刚忽视了电视台此前为整个综艺节目制作和呈现付出的风险和成本。综艺电影的成本并不在那拍摄的6天,而是从版权采购合同签订时就已经开始计算了。
如果我们姑且把艺术性的争议放在一边的话,话的确可以这么说:要做出一档《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现象级节目,不会比拍出一个《智取威虎山》或者《亲爱的》更容易。而且我们也不认为“比比谁更难”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两个模式其实非常类似:制作人同样研究类型片的规律,同样倾向于依靠明星和金牌制作人来保证票房收入,在谈及商业赞助的时候同样需要提供大量“后视镜”数据──也就是同类型或者核心团队曾经是多么强大的收入保证。
谁都不会比谁的日子更好过,何苦要互相无逻辑碾压?
“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电影”
针对这种观点,已经有许多媒体(包括《人民日报》)给出了回应。大意是说,这样的项目一年也没有几个,能够参与进这些项目的投资人也没有多少,所以即便每年有一两个大卖的项目,也不会对整体市场产生多大影响。
事实上,问题可能要更加复杂一些。这类电影会在多大程度影响内地的电影工业,决定于电视台里的那些综艺节目能够火多久。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这些综艺大电影能够大卖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些节目在电视播的时候很火,这跟《小时代》和其它青春小说改编电影的大卖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不断推出各类高人气的综艺节目,那么自然会有更多的制片人希望参与到这些电影项目中。
不过“严肃题材”、“付出了很大努力”并不是制片人在选择项目时优选考虑的东西,“这个项目是否具备吸引观众的潜力”才是制片人挑选项目的第一准则。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情是,“严肃”并不意味着就是“好”。我们拍过的“严肃的烂片”也不少了;“严肃”题材也并不意味着比娱乐性强的文化产品“更有价值”。
“除了国内几家大电影公司,大多数制片人都还没有到可以挑项目的阶段,基本上手里有什么就做什么。”一位参与过多部商业电影制作的制作方告诉记者,“冯导的初心是好的,但实际上冯导说的这类项目在国内存量就很少——要不就是纯个人化,要不就是纯商业,我们从为投资者负责的角度,先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