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大盗》与《盗梦空间》海报
《城中大盗》与《盗梦空间》堪称今年好莱坞商业大片中艺术价值的佼佼者。两部作品都集结起了华丽的主演阵容,二位导演本·阿弗雷克、克里斯托弗·诺兰也均为明星,前者演而不优则导却意外开创施展才华的新大陆,后者我行我素地将独立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鬼才情调延续至大制片厂制度竟同时收获老板的认可与群众的美元。具体到这两部电影本身:《城中大盗》将阿弗雷克对凄清冷漠的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对梦想破灭的白描笔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然而结尾又如童话般笔锋一转,为渴望摆脱这座腐朽迷城的主人公放飞了希望,残酷之余照进来的一缕阳光调和了电影《法国贩毒网》般的硬派作风与《心灵捕手》一样飞越樊篱、向往自由的心;至于《盗梦空间》那在梦境里将一切不可能操作玩弄于股掌,挑战物理法则与剪辑术的极限的野心、想象力、完成度——内地院线的4.5亿人民币票房说明各位朋友早已心照不宣、有目共睹,就不劳我在这里多废话了吧?
《爱的拐点》和《问题不在孩子》各自聚焦一对受困僵局的伴侣,前者因孩子的意外早夭而陷入悲伤的迷宫缠绕死结,后者因孩子的引狼入室开启了中年危机的潘多拉魔盒。《爱的拐点》的巧妙之处在于对原著戏剧内核把握得当的同时,电影版柔化的处理与尽管哀痛毕竟开始坚强的意境又跟舞台上的悲凉和铿锵截然不同。科学、信仰哪个才能拯救你于绝望成为供您决定的附加议题,关键回到了不要沮丧、不要否认、不要讨价还价、不要迁怒于人的直面事实上——什么才能陪你熬过来?“即使你不,别人也终将翻过那一页”的***与不离不弃的爱,在这两股力量的交汇作用下,她们最终找到了回归现实的出口。
《问题不在孩子》虽为同志伴侣,但与《爱的拐点》的中产阶级夫妻并无分别,因此一样具有普遍意义——正如标题,问题不在孩子,儿子所代表的开始长大的孩子迟早要对走什么路做出自己的判断、女儿所代表的长大成人的孩子终将离开又永远与家庭同在、小三所代表的拒绝长大的“孩子”早晚会在游戏人生中通过困惑和丧失而收获应得的教训、迎来应有的体会。那大人呢:老夫老妻无法避免交流日疏、距离益远的隔阂么?一定要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出轨进行刺激和洗牌么?其实无论什么伴侣,激情都是在语言或身体语言的沟通被孩子、被工作干扰叫停的一次又一次中逐渐消磨的;但一旦决定为人父母,就必须负起家长的责任,事业也好、家庭也罢,总有一成不变、疲于奔命的公式等着你反反复复地推导演化。至于最后牵起的那双手,是爱也是责任,是命中注定更是无可奈何,……值得庆幸的是,经历了这一切,她们再也无法“摆脱”彼此。生活中看似幸福的一对一对又何尝不是?是否幸福,只有她们自己清楚;关于幸福,其实她们自己也不清楚。
比纪录片《雷斯特雷波》更“异端”的是唯一入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3》。本质上这是地道的西部片,击败的也是翻拍版《大地惊雷》才抢得了榜单最后一席。牛仔、村民、恶人的关系被两个约翰和一个克林特讨论了半个多世纪,更别提还有黑泽、莱昂内、塔伦蒂诺、科恩兄弟等分别在不同时代为西部片添砖加瓦的大师巨匠。回到《玩具总动员3》本身,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剧情,最终归于亲情、友情,玩具们在“地狱”熔炉里手拉手的刹那甚至堪称年度银幕感人瞬间。另两大亮点分别来自芭比和肯特的植入广告,以及影片对各种经典的致敬、对各种文化的调侃——在折磨、拷问、潜入、越狱的过程中从《星球大战》到《碟中谍》尽收眼底,而诸如售货机的黑帮赌场、月光下的恐怖婴儿、奴隶主的南方口音等令人忍俊不禁的美国烙印更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技术在电影这个复杂的体系内巧妙融合的范例。很遗憾,由于题材本身决定的诠释对象与关注范围的差异,让《黑天鹅》、《127小时》、《蓝色情人节》、《寒冬刺骨》等佳作无缘我的这份榜单,《拳击兄弟》更因同属励志剧的《王的演讲》过于强大而在第11名的位置上功败垂成。然而这番难分伯仲的斤斤计较,虽是评论者的不幸,却是观众的幸运。2010年度不愧是佳作云集的一年,跟1994年、1996年、2002年、2007年一样,值得让我们为好莱坞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