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M与VP8孰好孰坏 比比看!
一、画质对比WebM真的领先吗?
了解了上述一些基本的背景之后,我们就会对事件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那就是google是一家力推开源的公司,无论从近期火热的操作系统Adnroid还是要推行的WebM都是想要互联网变成大家开源的乐园。而且使得各个方面的标准统一也一直是google亲力亲为的在推动着。
Google声称它能够在相同码率下提供比当今流行的H.264更好的画质,或是在相同画质下使用更少的带宽。但是H.264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被WebM所取代呢?先看下面的对比:
WebM视频截图
笔者通过肉眼的观察,在这两张图上找不出多少区别来,当然笔者也不是主要为了比较两者的优劣。但是可以基本判定,WebM在画质上面并没有超过H.264。甚至有些国外的专业机构说画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开源了真的就是开放免费吗?没有版权之争了吗?
笔者在小标题中连发三问,我们先看看其他一些受尽折磨的浏览器厂商的抉择。因为由于授权的原因Firefox和Opera都只支持WebM和Ogg Theora编码,而不支持H.264编码,Safari和IE9确实支持H.264,这样使用HTML 5的那些视频网站不得不准备两套编码。Google说自己希望有一个所有浏览器都支持的编码格式,他们又希望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来开发编码,所以选择了WebM。
各个浏览器支持的编码不尽相同
Ⅰ、关于授权问题
H.264让google抓住小辫子就是因为收费问题。但是WebM真的就没有版权纠纷了吗?如果说没有版权问题那就言之过早了。google收购过来的WebM是否真真正正的是没有版权纠纷外界并不清楚。对经常遭遇官司的巨头们来说,谁也不敢轻易涉险。所谓树大招风,等到WebM茁壮的一天,难免不保会有这样的那样的专栏问题接踵而至,如果费用巨大,那么谷歌是否会把这些费平摊到支持者手中很难预料。
而且Google只是一味的强调H.264的授权费是对视频创业公司的打击,不过打击有多大?其实H.264的收费完全没有到达不合理的夸张程度,而且如果用授权费换来更高效质量更高的编码还可降低对带宽和运算资源的占用呢?所以花钱买H.264到底是陪是赚完全是个未知数。
另外目前的google已经把旗下的YouTobe大部分换成了基于WebM编码的视频。这样一来,就等于跟苹果的协议失效了。那样的话,IOS设备上面的Mobile Safari浏览器去支持WebM是在google的威胁下这么去做。而以苹果的做事风格,绝对不能同意,毕竟目前的苹果还是属于行业中的佼佼者,有着广泛的号召力。如果让苹果的用户好不容易支持HTML5的情况下,H.264的视频全部不支持了,后果也是相当的不理想。
Ⅱ、关于开放的问题
其实,理论上业界有许多人是支持Google的,原因就是谷歌有两大理由来使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1.H.264要钱我不要2.我是开源的
先看第一点,Firefox和Opera因为授权原因永远不能支持H.264,但是是否真的他们是被H.264的制定者MPEG专家组与ITU-T所挟制,费用无法承担呢?这里面少不了微软的关系,实际上由于Windows Media Foundation的支持(获得了H.264的播放权限),只要运行于Windows 7的浏览器(包括Firefox和Opera)都可以获得授权,轻松的支持H.264,而谁都不必付出一分钱。现在只是Firefox和Opera不愿意支持H.264罢了,所以,google的这套说法未免有点牵强。
再看第二点,开源真的就是好的吗?Google所说的开放就一定能驱动创新,改进用户体验,提高性能和安全性?android系统的流行使人们逐渐对开源的兴趣倍增,也觉得开源能够拯救一切,但是事实远非如此,即使是今天,不开源的ios系统在任何一个单品销量上面也远超过其他型号的android系统的设备,如iphone4 以及ipad。另外,google自己的Jaiku就开放了源代码,但是在竞争上面也没有超过同属性的twitter。而且google自己也没有对自己浏览器Chrome里最不开放的Flash进行移除,也没有去掉Chrome对MP3和AAC这些不开放格式的支持。所以他们嘴里的“开放”只是针对HTML 5 <video>标签的开放,这种开放从范围上说就狭隘了很多。
Ⅲ、关于视频统一问题
google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视频如果受制于收费问题,则互联网根本就得不到真正的意义,即人们没有办法自由的使用各种视频进行开发等。google干脆自己身先士卒,发布了WebM,力图通过开源统一HTML5的视频格式。并号召众多厂商响应。
尽管H.264被大多数网站、开发者和硬件社区所支持,但是开发者、网站和硬件制造商将来可能要对H.264编码的授权付费──目前H.264没有发誓说将来一定不会收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开放来驱动创新,改进用户体验,提高性能和安全性。Google认为网络如果不完全开放就是个杯具。
几个大的浏览器也跟google一样同仇敌忾,因为由于授权的原因Firefox和Opera都只支持WebM和Ogg Theora编码,而不支持H.264编码,Safari和IE9确实支持H.264,这样使用HTML 5的那些视频网站不得不准备两套编码。Google说自己希望有一个所有浏览器都支持的编码格式,他们又希望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来开发编码,所以选择了WebM。但是结果如何呢?犹如玩笑一般的事情出现了。
google前不久宣布,为目前不支持WebM视频编码的两个浏览器IE和Safari推出WebM插件。没错,又是一个插件,WebM插件是不是可以称为又一个Flash式的插件呢?我们用HTML 5 <video> 标签的本意本来就是要摆脱Flash这个很差劲的插件,结果怎么着?我们又迎来了新的WebM插件(对IE和Safari用户来说)。然后没准微软和Apple再出一个H.264 Plugin for Chrome?所有浏览器又被插件所占领了。通常来说插件都是很垃圾的,也是最让开发者头疼的问题,因为它们不是标准,你根本不可能靠一个插件来获得所谓的统一的网络体验,所以说这件事情上面,google忙活了半天,又回到了起点。但是绝对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确实获得一定的市场占领,但是却违背了初衷。
- 第3页:孰优孰劣 不必怎知道?
- 第4页:google努力付之东流?